一文读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来源:福州市疾控 发布时间: 2023-12-22 08:4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随着疫苗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涉及的人群不断增加,临床上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也会相应增加,疫苗的安全问题正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虽然各种疫苗在临床使用前均经过严格的安全 测试,但对于人体来说,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接种后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仍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有的不良反应比较严重,我们称之为异常反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预防接种后可能发生的异常反应。
  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
  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
  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有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炎和脑膜炎等,接种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为监测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我国通常采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这一概念,我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明确了AEFI定义: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该定义涵盖了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暂不能确定与预防接种无关的所有反应,经过调查诊断之后,按发生原因又将AEFl分5种类型:不良反应(包含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
  发生在预防接种后的异常情况不一定都由预防接种引起,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  
  下列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简称受种方)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
  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人群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
  极少数人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
  另外,如果某些人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
  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接种前如实提供健康状况;
  3.接种后,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