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屿街的环江名胜

来源:闽侯县 发布时间: 2018-06-05 16:1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发源于旗山、溪里山的锦溪、梧溪、蓬莱溪,昔时在历次的山洪暴发时,奔腾向下,在三都中溪(今中溪港附近)较为平坦的洲渚交汇后,仍若猛兽向下奔跑。由于受马崎山、罏峰山阻挡,山洪将两山麓中的洲渚冲击后分成两块小洲渚,天长地久,两小洲渚积淀后遂以形成陆块,傍马崎山坐北曰北屿,依罏峰山坐南谓南屿。山洪还将南北两屿四周冲击后,形成两支干流蚬江和中溪港(干流还有多条支流)将南北两屿包围起来,构成地理形胜,里人曰“玉带环腰”。中溪港之下,昔时水乡泽国,茫茫的河水缓缓地流向乌龙江注入大海。涨潮时,潮水顺道回流,江水如练飘逸,银光泛彩,无比壮观,构成名胜。
    宋末古人将这里辟为南屿街的商港,商船货船泊此便于装卸,后来渔船、客船亦在此停靠利于避风。白天桅樯林立,白帆片片;夜晚灯火点点,渔歌唱和,一派升平气象。到了明朝永乐六年(1408)里人在南屿街长庚铺(锦溪西岸)建了天后宫,祀闽台海神妈祖娘娘。宫前设立妈祖道,以便商客进殿行香朝拜,后来招来了周边诸村的龙舟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殿行香。清康熙六年(1667)里人将天后宫扩展建了福罏寺,主祀东岳泰山庙驾前部将温康两都统、柳谢两总政。寺古朴庄严肃穆,雕梁画栋,描金绘彩。寺之对面岘山西麓,里人在清嘉庆年间建了金光寺,后又建了西来庵,圆了寺庵得配之梦。
    清末里人在福罏寺后的罏峰山上建了一座三层八角亭,建筑奇巧,内秀外美,居高临下,凌空欲飞。游人站在亭内,放眼四野,心旷神怡,怡然自得,近水远山,田畴碧野,目极胜景,尽收眼底。昔时里人在湾边码头搭船时,举头西望,隐约可见此亭亭顶的朝天翘角,便知南屿街方位了。故八角亭昔时既是南北两屿环江的航标,又是南屿街的标志。亭之两旁,怪石嶙峋,分列着望野崖、暑消崖、罏峰石、鲤鱼石等诸胜。
    宋末里人在罏岘两山之间的锦溪上建石桥,溪南畔立石塔。塔谓实心塔,七层六角形,有冲霄凌云之骄;桥曰合山桥,有彩虹卧波之美。时民谚有道:“合山桥下一莲花,龟蛇交锁不见家。”到了明朝中叶,诗礼传家、四代官宦的林春泽在故里构筑了8座风格奇特,统一布局,一式结构,并排而列的民居,里人誉谓“明朝古街”,肇建了人瑞坊、官家码头、荡湾园等诸胜。与林春泽儿女亲家的明礼部主事、书画家郑善夫在太平山通往旗山的古径道上的一块高岩壁面题刻了“旗山第一峰”。题刻为斯山增添了靓丽景点。
    从宋代到清朝,南屿街已具山、水、桥、亭、塔、寺、庵、坊、码头、园景、摩崖石刻之大全。加上昔时罏峰山与太平山夜晚因灵气所致,散发出紫青色的烟雾,弥漫两山间,构成了民间传说的合山奇观;锦溪、梧溪、蓬莱溪,三溪汇流迂回,形成的白练飘逸,银光泛彩,铸就了里人称谓的“环江名胜”。锦溪水中的赤鲤漫游浅底,与人嬉戏同乐,它可治佝偻病;溪岸的六月麻肥茁之笋,制出的笋丝名播江南。赤鲤煮笋丝为南屿一绝,驰名福州城。太平山上的“白鹭归林”、“苍鹰盘山”自然景观;罏峰山下的“吾身三省”、“台鼎书院”人文景观,羡煞四方游客名士。以上这些名胜特产实令闽人心驰神往。故里人于清末在八角亭畔高大的罏峰岩上削岩镌刻了苍劲有力的“环江第一名胜”六个字。简单扼要地阐述了南屿街的姣美,静默无声地展示了南北两屿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可叹为憾的是,这个大石刻今已圮矣,且留下的名胜遗物在里人有识之士的竭力保护下,幸存者唯合山桥、福罏寺也。
    1993年5月,水西林村民集资11万元在原址重建人瑞坊,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比原址更雄伟壮观,为水西方林华表。
    2008年,福罏寺管委会根据南屿有识之士、企业家、海外侨胞提议,向社会筹资募款,得到里人的赞许,得到社会贤达人士、企业家、华侨等赞助,于2010年春在罏峰山八角亭原址旁,复建木构八角亭。亭比前更高大雄伟,更外美内秀,更宽大明亮。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某>周年时,笔者的拙作《旗山麓拾梦》付梓了,为此笔者作了一张民俗画《环江名胜图》,以飨读者。(■ 柳振土)